嫦娥二号又有两台仪器开机 所获数据5日传回 |
[动态] 助推器残骸溅落古蔺 拍下地球倩影 已总检查4次 [准备] 先进测量船赴太平洋执行观测任务 2000名村民将转移 [技术] 嫦娥发射存悬念 提前为你解答 嫦娥二号8大技术改进 [任务] 嫦娥二号拟用5天直飞月球 为嫦娥三号登月找着陆点 |
欧阳自远:中国有能力把人送上月球 |
[访谈] 焦维新:嫦娥二号对火箭要求高 叶培建:2025载人登月 [前瞻] 空间碎片专家都亨:预测碎片的工作一刻不能停 |
独家:嫦娥二号全程三维模拟动画 |
[奔月记] 人类梦想 飞天之路 阿波罗 人类迈出一大步 [登天术] “绕月”与“登月”隔多远 大推力火箭:登月瓶颈 [追月族] 美国:太阳神的梦想 俄罗斯:雄心勃勃的新计划 [航天图展] 开创伟业 和平盾牌 造福社会 走向世界 千年梦圆 |
最新消息 |
嫦娥二号卫星定于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发射 |
[备战] 嫦娥二号火箭即将发射10余万人坚守一线 [指挥] 嫦娥二号有望十一奔月 总指挥已抵发射基地 [测试] 嫦娥二号及运载火箭昨进入移动塔测试 [效率] 嫦娥二号发射塔架恢复转换效率创纪录(组图) [固定] “嫦娥二号”星箭合一 国庆有望再奔月(组图) |
技术解读 |
专访探月总师孙家栋:嫦娥二号将探测落月点 |
[运载] 月球探测工程顾问龙乐豪:奔月要靠大火箭 [直航] 专家曝嫦娥二号八大技术改进 地月直航不到5天 [创新] 嫦娥二号实现六大技术创新 将直接进入奔月轨道 [光源] 我国光源技术获重大突破 嫦娥二号将配新型灯 |
综述评论 |
科学家详解嫦娥卫星:替补转正变身探路先锋 |
[对比] 专家:嫦娥二号奔月速度超欧日印 难定技术优劣 [意义] 探月工程二期:开启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时代 [任务] 叶培建:嫦娥一号撞击坑将由嫦娥二号补拍 [综述] 中国探月三部曲:绕落回三阶段稳步推进 [前瞻] 专家称嫦娥卫星完成探月任务后可能探测火星 |
嫦娥台主播:嫦娥台是什么?嫦娥台不是电视台,也不是电台,嫦娥台是首档全民参与、全民互动、全民直击的直播栏目。在这里,专家,记者,网友的话同一时间被全国人民看到,记者和网友比拼速度,网友和专家PK专业,记者和专家比拼人气,谁会赢?
![]() |
欧阳自远:中国有能力把人送上月球欧阳自远:探月计划首席科学家 |
2007年11月26日9时40分许,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并制作完成的第一幅月面图像,这幅用500多轨数据拼合制作的图片,其完整度在全球的探月成果中绝对领先。图片寂静无声,梦想已越千年。[详细] |
|
|
|||||||||
|
|
|||||||||
|
|
![]() |
||||||||||||||||
|
1 | 突破运载火箭直接将卫星发射至地月转移轨道的发射技术。[详细] |
2 | 任务飞行测控将首次验证中国新建的X频段深空测控体制。[详细] |
3 | 在距月面100公里处进行制动,验证100公里月球轨道捕获技术。[详细] |
4 | 验证100公里×15公里轨道机动与快速测定轨技术。[详细] |
5 | “嫦娥二号”增加配置了降落相机,以检验对月成像能力。[详细] |
6 | 对“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试验。[详细] |
1 | 月球探测卫星系统:卫星选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总质量2350千克,设计寿命一年。[详细] |
2 | 运载火箭系统:中国将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嫦娥二号。[详细] |
3 | 测控系统:负责火箭发射和卫星整个飞行任务期间的轨道测量、遥测监视、遥控操作和飞行控制等。[详细] |
4 | 发射场系统:担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射的组织指挥等任务。[详细] |
5 | 地面应用系统:由数据接收、运行管理、数据预处理、数据管理、科学应用与研究五个分系统组成。[详细] |
1995年,“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提出并下达了“我国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课题。来自航天系统和中国科学院的有关专家学者,经过一年的工作,形成了第一份较完整的月球探测可行性报告。
这个报告通过分析国外月球探测活动发展状况,探讨了我国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提出了我国月球探测的项目与任务,论述了我国开展月球探测已具备的条件,提出了月球探测发展设想和第一阶段探测的科学目标,乃至第一颗月球卫星的方案设想。
1998年,在“863计划”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完成了我国月球探测发展战略的研究项目,提出了我国月球探测发展规划的初步设想。
在此基础上,中科院又启动了创新性方向项目,开展“我国月球资源探测卫星科学目标研究”,完成了《我国月球资源探测卫星科学目标》研究报告。这份报告对我国探月工程具有重要意义。它提出了我国月球探测“三步走”的设想,这也就是后来被广泛接受并广为人知的“绕、落、回”。
2000年5月,在首届“国际空间周”大会上,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在题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航天》的专题发言中提出,我国在空间探测方面,将实现月球探测,并积极参与国际火星探测活动,使我国空间探测技术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这是中国高层首次公开表明要进行月球探测的决心。
2000年11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其中,“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被明确列为近期发展目标。这篇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份政府白皮书,是由国防科工委组织编制的。
2001年1月,国防科工委在哈尔滨市召开深空探测会议,会议就加快我国探月工程论证并推动其立项达成共识。2002年8月,国防科工委又在青岛召开深空探测国际研讨
会,栾恩杰向与会代表详细介绍了我国的探月设想和发展思路,引起了国际航天界的广泛关注。
2002年10月,栾恩杰听取了有关专家关于开展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必要性、可行
性、紧迫性等问题的汇报后表示,国家航天局将全力推进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开展。随后,他委托孙家栋院士负责月球探测工程的综合立项论证工作。
2003年,国务院同意探月工程的第一阶段“绕月探测工程”立项。
2003年3月完成了绕月探测工程的综合立项论证工作,提交了《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综合立项论证报告》及《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科学目标与发展战略》,月球探测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的可行性论证报告。至此,我国的绕月探测工程已如孕育在母体中的胎儿,只待时机成熟呱呱坠地了。
2004年1月,中国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将中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工程命名为“嫦娥1号”工程。中国探月工程第一期正式启动,绕月工程各项研制工作也全面展开。目标是要在2007年之前发射一颗绕月探测卫星。
2004年3月,一台由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的激光高度计被选定为探月计划“首席摄影师”,它将跟随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亲历绕月旅行,用三维影像再现月球表面原始风貌,为下一步宇航员登月选择最佳着陆点。由此我们将获得覆盖整个月球的地形图,包括人类探月活动从未涉及的月球两极区域。同时,科学家们积极开展包括月球车在内的各项研究工作。2004年9月,绕月探测工程总体和各系统的详细方案设计完成。
2005年,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初样研制基本完成,通过了整星结构测试、卫星耐热性能测试以及通电性能测试等专项试验。
2005年,运载火箭、探测器 、数控、发射场和地面运用五大系统均完成了“初样”阶段,确定了各项技术指标。探月工程转入嫦娥一号正样飞行卫星的研制,预计在2007年发射,围绕月球来探测月壤厚度、地月空间环境等信息。
2006年,完成月球探测卫星正样产品的设计、研制、总装、测试、试验、发射及飞行试验。
2006年,“嫦娥一号”卫星进行最后飞行样机阶段的研制。运载火箭完成正样投产任务,测控和发射场系统完成技术改造和调试任务,地面应用系统完成组装和调试任务。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2007年11月5日,嫦娥一号成功实施首次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绕月轨道。
2007年11月7日,嫦娥一号卫星进入环月轨道。2007年11月26日,温家宝总理为我国第一幅月图揭幕,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2008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圆满完成一年任务,所有载荷均开展了有效的科学探测,获得了超过1.37TB的科学探测数据。
2008年11月12日,发布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这是目前世界上已公布的最清晰、完整的月球影像图。
嫦娥一号卫星在完成预定任务后,鉴于卫星状态良好,为最大限度地利用卫星在轨的宝贵资源,开展了一系列技术试验,为二期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卫星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圆满完成使命。
此外,在2009年内,嫦娥二号卫星系统完成了关键技术攻关、正样产品的验收工作,正在进行整星总装测试和大型地面试验验证;火箭正样产品目前正在按计划生产和试验;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和地面应用系统正按计划进行地面设备改造和试验。
我国或将于2010年10月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嫦娥二号卫星送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8万公里的直接奔月轨道。
“嫦娥二号”主要任务是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因此卫星上搭载的CCD照相机的分辨率将更高,其他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
|
|
|
|||||||||
|
|
|
|||||||||
|
|
|
关于腾讯 | About Us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
Copyright © 1998 - 2012 Tencen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 |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