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重建灾害信息传递机制 乡镇设第一响应人
在国内外地震灾害频发的情况下,如何提升防灾和救灾能力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昨日,一个旨在提升民间社会组织协助政府参与救灾能力的培训班——友成灾害管理高级研修班在西南财经大学开班。
- ·
- ·
据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总工程师、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数字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曲国胜现场介绍,为有效发挥民间力量在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中的作用,一个名为“第一响应人”的基层应急救灾人员培训项目已经启动,并已在成都试点。
地震救援
最关键的是当地人自救互救
参加过数次地震救援,曲国胜最大的感触还是“最关键的救援始终是当地人的自救互救”。据他统计,汶川(微博)、玉树地震后,灾区学校、警察、政府和矿山救援队半小时内便开始了自救互救,地方的消防、武警也立即响应。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在8小时后抵达汶川地震灾区进行救援,已达到我国地震救援史上之最了,后者虽然专业,但从时间和救灾力量的比重看来都不如前者。而世界上历次地震灾害的经验都表明,地震灾害发生后的前几个小时,救援都是靠当地人员自发组织的自救和互救来实现的。
未来成都
每个乡镇都要有“第一响应人”
但基层的救援,有没有技巧,其效果差别很大。曲国胜发现在民间的地震灾害救援中,往往容易出现“只救人不报信”、“救援缺乏系统”等不科学的救灾情况,这样带来的后果是对救灾效果的直接影响。
例如,“在地震发生后,大家都一哄而上地到废墟上去救人,而忘记了将灾害信息第一时间传达到外面,不能帮助政府部门及时研判震灾信息,发出准确的灾害应急响应。而到了地震中后期,又有大量的志愿者、公益组织或机构到灾区参与救助,每个组织和机构都有各自的体系,不系统也不科学”。
如何增强民间社会组织的救援效果?曲国胜认为,一方面,各地在设计地震灾害应急机制的时候,就应设置一个专门机构负责调动和协调民间力量参与救援。另一方面,民间机构和组织也同样要学会在不同的时间节点该如何配合政府进行有效救援。
据其介绍,目前中国地震局已经遴选了国内部分位于地震带附近的省市进行试点,加强地震灾害预警机制的建设,其中“第一响应人” 的培训就是预警机制中的一部分。四川是首批参与试点的地区之一。目前,成都已培训了200名“第一响应人”的“教官”,他们都来自乡镇一级的警官、学校校长、街道办的工作人员等,他们的培训课程包括灾情形势评估及信息处理、灾情现场管理、搜索技巧及现场实践、基本救援技能及现场实践、医疗急救基础、现场实地综合演练等。今后,一旦有灾难发生,他们可以立即展开比较专业的灾难评估、生命救援和灾情传递。此外,他们还将把这些知识传播给当地更多人,让他们都具备灾害应急知识。
据成都市人民政府应急办副主任吴为为介绍,成都将继续加强这个项目的推进,争取下半年再开一次班。“未来3年,成都将保证全市范围内每个乡镇、街道都有1名到2名‘第一响应人’”。
灾区民众
可打电话或上网速报灾情
目前地震预报还是国际上一个科学难题,但地震发生后的灾害预警也可为救援赢得时间。中国地震局拟在未来几年建设国际强震灾情早期预警系统和我国的地震灾情速报网络体系。曲国胜说,在灾情速报网络中,除了官方的电子信息采集系统外,灾区普通民众也是重要的信息源。需要灾区公众及时将自己所感受到的受灾情况速报给应急救灾部门。
据其透露,遇到大的灾害时,普通民众向外报告信息的渠道有两个:一是快速拨打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公益电话12322;在大的灾害发生后,电力、通信中断的情况下,网络暂时还不会断,灾区群众也可以通过网络方式登录“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网站,将灾情速报到特制的网页中,或登录“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微博留言。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