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专访西部大开发十年的实践者和见证者———杨世佐
上个月,杨世佐才从省西部开发办专职副主任岗位上卸任下来,任省发改委副巡视员。从西部开发办(攀西办)综合处处长到专职副主任,他在省西部开发办工作了整整十年。“十年来,始终没有离开这条工作战线的,在全国也只剩我和新疆的一位同志了。”
作为西部大开发十年的实践者和见证者,杨世佐深刻感受十年来四川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聊起十年来的感受,他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还谈到了自己的两点遗憾和三个希望。
一个故事
基础设施建设最值得称赞
西部大开发十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大家有目共睹,人民群众也切身感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实惠。特别是2008年以来,不仅经受住了历史罕见的特大地震的考验,还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杨世佐说,关于四川在西部大开发当中的成果,其实每个市民都有直接的体会,“我就讲一个让我记忆深刻的故事吧。”
那是2004年。当时四川宜宾有一个农民为退耕还林的事儿给国家领导人写了一封信。后来,杨世佐陪同国家发改委的同志到当地了解情况。“我记得那个农民的家在高县最偏远的村,在四川与云南的交界处。我们几经辗转才找到他本人。”当时,正好有领导打电话来了解情况,手机居然打通了。“我想,这么偏远的地方都有信号,太不可思议了。我们和其他地区的移动网络覆盖率、手机普及率相比,几乎没有差别”。
“我个人认为,西部大开发十年,最值得称赞的就是四川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中最值得称赞的就是通讯设施建设。”杨世佐说。
两点遗憾
基本公共产品尚未均等化
在省西部开发办工作十年,杨世佐不仅参与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体政策的实施和推进,也参与了不少政策的制定。总结西部大开发十年工作,杨世佐说,他有两点遗憾。
第一点遗憾是,由于国家各部委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一,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基本公共产品均等化”目标还无法实现。
“实践已经证明,要从GDP总量或者人均GDP上赶上东部地区,目前看来还无法实现。但起码应该把基本公共产品均等化上赶上全国平均水平、接近东部地区作为西部大开发的目标。”
文化部关于农村文化站建设的工作,就体现了支持西部的原则:无论东部西部,规划都到村;对西部地区给予全额资金补助、中部差额补助、东部基本不补助。但遗憾的是,有的部委却没有这么做,就连在编制规划时,都是东部地区规划到村,西部地区只规划到乡(镇),在给予补助上也是东西部同等标准。
另一个遗憾就是,《西部大开发促进法》没能出台。由于杨世佐曾经是起草组成员,因此对此特别感慨。“其实国外专门为欠发达地区的振兴、发展出台法律的案例,并不少见。例如日本的北海道法。”如果《西部大开发促进法》出台,就能从机构、经费上给予更多稳定的保障。
三个希望
“三个不”基础上能“三个更”
在第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上,国家总理温家宝宣布:中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心不会动摇,政策不会改变,力度不会减弱。
杨世佐的第一个希望就是西部大开发在“三个不”基础上,能够“三个更”,就是决心更大、政策更好、力度更强。
国家正在研究制定新的10年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杨世佐不仅希望政策尽快出台,还急切希望在未来10年的政策中一定要保住“两条红线”:一是营业所得税的优惠。十年前,在其他地区是33%的时候,西部地区按照15%执行;那么现在其他地区一般在25%的情况下,西部地区的标准应该更低。二是国家财政预算中建立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此外,在产业发展、土地政策等方面,应该在原来政策基础上,给予更多优惠。
第二个希望,就是四川乃至西部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不要被落下。
杨世佐说,中科院曾经针对全国在2007年和2008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过全国东、中、西三大地区实现度的研究分析,说东部地区可能在2015年左右实现,但是西部地区可能要滞后3到5年才能实现。
“如果西部地区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未来十年必须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杨世佐希望,首先要仍然要加强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过去,全国最早的两条高速公路,沈大在东部、成渝在西部;现在,高速铁路多在东部地区,人均路网密度低的西部地区应该建设加快修建高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四川作为全国最大的劳务输出省,也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有大量的人流、物流需要流向全国。”杨世佐还说,生态环境的保护也还是应该继续重视,比如在大江大河源头的陡坡区域的退耕还林还是应该重新启动。
第三,他希望四川应当大力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比,物流劣势明显。”四川产业发展要在全国、乃至于全球争得一席之地,必须跨越两个鸿沟。
一是上世纪就提出的数字鸿沟。例如对物流、交通依赖性相对较低的IT产业,就应成为战略产业。“这方面,全省各地应该向成都学习。”杨世佐说,成都在IT产业链从弱小到初具规模,特别是英特尔把测试封装厂落户在成都,带动了整个产业链企业的跟进。
二是现在新提出的低碳技术鸿沟。从传统产业来说,无论四川如何调整产业结构、承接产业转移,主要还是跟着先进走、追赶先进。但新兴产业不同,“由于各种起步因素,全球、全国水平大致相当。而从条件上来说,我们与发达地区其实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更好。”以太阳能产业为例,其应用产业项目必然要求有广阔的地域面积用于太阳能的吸收,在东部地区寸土寸金的条件下,要落户这样的项目成本太高。在西部就不一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应用产业项目来了,生产企业也会受到带动。
本报记者 李娅
[责任编辑:wyayumi]
|
|||||
![]() |
|
||||||||||||||||||||
|
|||||||||||||||||||||
助你抚平恼人肉泡眼最佳宝宝补钙时间8种简单道家养生术 面部会暴露肥胖原因恋爱几次才结婚 | 蓉城女性最新百变流行时尚元素 |
要闻推荐
成都
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