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报记者张欧
上游泥沙俱下,下游就面临无水饮用的威胁。经历了两天前的停水事件,我市虽已恢复正常供水,但昨日傍晚,大雨又一次迅猛而来。停水事件究竟带给我们怎样的反思?同样的状况还会发生吗?这个城市的应急系统该怎样来应对?带着疑问,本报记者走访了我市的水利专家陈渭忠、环保专家段义生。
反思1:水浑是地震后遗症
陈、段二人都提出,虽然5·12大地震已经过去一年有余,但是此次大雨引发的虹口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继而导致下游成都市区饮用水严重不达标,实际上是地震引起的晚期次生地质灾害。“汛期还在持续,类似情况今年可能继续,明年说不定也会发生……”他们认为,鉴于我市的饮用水都单一地取自岷江,所以十分迫切地需要找到应急备用水源。
反思2:地下水难以当替补
既然如此,除了河水,还有其它途径可以取水吗?74岁的陈渭忠说,除了地表水,就是地下水。
陈老师说,在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成都市区有三千多口水井,“那个时候水质很好,地下3米左右就有来水。”新中国成立后位于青羊宫附近的自来水一厂打了25口深井,供水25000吨,“不能再多了,再多了就要引起严重的生态问题。”
他说,如今我市日供水能力是138万吨,要让地下水来应急也根本不可能。
反思3:1985年也有相同事件
成都市自来水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伟曾经表示,刚刚过去的停水事件是“成都历史上自来水管网遭遇到的最艰难的时刻”,据陈渭忠回忆,相同的情况在1985年也发生过。陈渭忠说,1985年,“记不清是叠溪大海子还是小海子了”,因为海子部分垮塌,让下游的我市面临洪水和泥沙的考验。“当时还没有自来水六厂,因为水突然变浑,水二厂和水五厂根本就来不及处理,”导致全城部分地方停水两天。陈渭忠那时住在金家坝,对于连续两天提水喝的经历,记忆十分深刻。
陈渭忠说,这样的情况让人猝不及防,只有尽量减少损失,比如加强地质灾害预警、搞好生态建设等,各相关部门也要反思并提出新的对策。
|
|||||
![]() |
|
||||||||||||||||||||
|
|||||||||||||||||||||
助你抚平恼人肉泡眼最佳宝宝补钙时间8种简单道家养生术 面部会暴露肥胖原因恋爱几次才结婚 | 蓉城女性最新百变流行时尚元素 |
要闻推荐
成都
网评